*

刘道玉:怀念于光远

- [64] () (0)  (0)

刘道玉:怀念于光远

更新时间:2021-10-06 17:07:32
作者: 刘道玉 (进入专栏)  
 

9月27日上午10时,接到北京陈浩武的电话,他告知昨天清晨3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不幸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随后,我接到了于光远先生治丧委员会的讣告:“于光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3年9月30日上午9时在北京医院西门大告别厅举行。”鉴于我年事已高,不便前往凭吊,特向光远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去了一副挽联以示吊唁。

沉痛悼念于光远先生逝世

一身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

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的亚里士多德

后生学生 刘道玉哀挽

同时,我请浩武教授亲赴光远先生的府上,转达我对于光远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向他的夫人孟苏女士转达我的亲切慰问,并帮我备置一个花圈献于他的灵堂。但是,我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下来,思绪把我带入与光远先生交往的岁月,特写这篇纪念文章,以进一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我与光远先生相识与20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他思想解放,一直走在最前面,对我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表示支持,希望我真正地做一位教育改革者。论辈分,我是光远先生的学生,对他崇敬有加。我特地聘请他为武汉大学的兼职教授,邀请他给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解放思想的报告,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他从报道得知,武汉有一个叫小津津的4岁智力超常的孩子,他建议把这个孩子招收到武大来,对他进行特殊的超常培养试验。我接受了光远先生的建议,我与光远先生共同对小津津进行了面试,果然他的数学、语文和英语都有超常的表现,有的达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程度。于是,我们把小津津招收到学校来,但并非外界所报道的是少年大学生。我们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制定了培养的原则和“2-3-2-3”计划。我们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必须循序渐进,可以跳跃,但大的学习阶段不能缺失;二是必须回到儿童世界中去,接受智力开发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享受到儿童的乐趣 ;三是不能脱离集体,学会与同学和谐共处的能力。所谓的“2-3-2-3”计划,即用两年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任务;用三年完成初中和高中六年的学习任务,用两年完成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任务,再用三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学业。这样,14岁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既是超前的又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国外已有这样的先例。可是,小津津父亲反对我们的科学实验作法,他主张派教授到家中对孩子单独教授,而他动辄以拳打脚踢强迫儿子学习。我们认为他的要求不合理,其方法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在双方僵持了一年多后,不得不被迫终止了对小津津的试验。

1988年2月10日,教育部突然将我免职,原因是反对我所进行的各项改革。春节过后,光远先生亲临寒舍探视,他对教育部的作法感到很愤怒,认为是对励志改革者的打击。他安抚我说:“地球大也无限,小也无限,何处没有英雄用武之地呢?”接着,他告诉我准备筹备全国科学文化论坛,它是一个集多学科的学者们的园地,目的是进一步开展思想启蒙宣传,以推动我国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他希望我积极参加这项活动,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方面多发表意见。

光远先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发起和创始人,我作为常务理事,参加了每次活动,光远先生是每次会必到,而每次会上他都有精彩的报告,使与会者受益匪浅。他倡导创办了《方法》杂志,首次提出了科学方法学、聪明学,致力于开发中国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

1996年6月6日,在深圳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师范教育》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会后,于6月9日在深圳的优雅青春世界,举办了《于光远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暨教育思想研讨会》,我与他的学生50多人参加了。在会上,我以“一个经济学家的教育观”作了发言,这篇讲话后发布在6月19日的上海《文汇报》,《中国图书商报》也作了转载。

我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于2005年9月出版。在学生们的建议下,于9月25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座谈会,在京校友和新闻界的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我第一个要去看望的就是倍受尊敬的光远先生,我的学生李为与丈夫沈洪、陈浩武和小儿子刘维东一同去拜访光远先生,那时他还住在史家胡同8号。我把自传亲自赠送给光远先生,真心的请他教正。这次见到光远先生时,他明显的衰老了许多,他的听力不济,坐在轮椅上谈话,我们合影作为纪念。

这是我最后一次拜访先生,以后虽然没有机会再看望他,但我无时不在关注他的情况,包括他的书著和健康情况。自从认识光远先生以后,每年都有的他的贺年信,是一份介绍一年工作情况的信,20多年从未间断过,实属难能可贵。我也以礼回赠贺卡,衷心祝他健康长寿!我本指望在光远先生期颐大寿时,再向他表示祝寿,不料他竟然以98岁而驾鹤西去。看来,百岁是一个关口,不少著名学者都没有闯过这道坎,如韩德培(99)、钱学森(98)、季羡林(98)、张培刚(98)、吴征镒(97)、何泽慧(97)、吴浩青(97)、梁漱溟(95)、赵朴初(93)、任继愈(93)、朱光亚(87)等。

我知道光远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是学物理学的,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成为一名知名的学者。1955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时,他是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时年仅40岁,比胡绳(37)大3岁。他博学多才,除了经济学以外,他在哲学、政治学、管理学、自然辩证法、教育学、科学学、思维科学等领域里,都有重大的建树,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中国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

光远先生,您太累了,现在终于可以永远的休息了!

安息吧!

本文写于2013年9月28日

本文原载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的黄金年华——我们眼中的于光远》

回复  
分享到微信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