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藏美混血回国寻根 却用这个征服LV爱马仕成女神

Fri Mar 31 2017 11:20:04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如果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那一定很了不起。

去年,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完美解释了这句话。

而这个来自美国的藏区女孩,用自己的十年青春,把无人问津的藏区高原带到高端时尚的秀场T台。

她叫益西德成,2005年的夏天,她被眼前的风景惊呆了。

海拔3400米的安多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苍凉广袤的土地,即使是六月,却依旧阴冷,农民们过着困苦却安逸的游牧生活。

安多高原冬季漫长,每年只有三个月是夏季。

图片

一路颠簸,当大巴终于达到甘南的土地时,一场倾盆大雨成了这个美国姑娘的见面礼,她被淋得瑟瑟发抖,狼狈地护着简单的行李和小摄像机,想找人搭个手却发现一句当地方言也不会说。怔怔望着身边高大威武的藏民,她几乎快忘记了离开时信誓旦旦的自信。

“真的,和纽约太不一样了。”她说。

冷和贫穷,是德成对高原的第一印象。

佐盖仁多玛村,是甘南安多藏区一个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小村庄。

仁多玛乡是纯属藏族人的区域,村庄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红土路,长期的闭塞使得这里的藏民们保守且贫穷。

图片

在这儿,牧民每天早上三点就要起床,放牧、照顾牦牛、挤牛奶、制奶油,制作奶酪、捡拾牛粪。日子艰辛单调,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图片

一年中卖出的牛的数量,成了他们主要的收入。

图片

益西德成像每个刚大学毕业的纽约女孩一样,没有太多的积蓄,只有满腔的热血(电视剧)热情。她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11年后的自己,会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安家,开办世界顶级的手工作坊。

益西德成来自美国纽约,后来当地藏民都亲切地称呼她:“德清。”

图片

深邃的眼眸,高挺的鼻梁,一头黑色的头发,这让德清看起来和普通的藏族女孩没有差别,实际上她确实有一半藏族血统,德清的父亲是旅居海外的藏族作家。母亲Kim是人类学家、宗教学家、设计师和摄影师,在法国成长并受教育,嫁给藏族男子生下德成。

多元文化的浸染影响了德成:“人活着不仅是为了挣钱,重要的是要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

图片

2005年,她拿到了美国名校的电影专业双学位,因为不想循规蹈矩地工作,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决定到父亲的故乡仁多玛,顺便拍一部藏区纪录片。走之前,母亲还交给她一个特殊的任务,寻找一种叫Khullu(库)的牦牛绒。

图片

德成就这样,一个人扛着机器,从纽约跑到了中国藏区。

图片

每天,德成和当地的牧民一起放牧,做着和当地妇女一样的活儿,还要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高原图景。每天晚上,德成都要看当天拍摄的记录。看着藏民们日复一日的清贫,她按动快门的手指变得犹豫起来,纯净生活背后的贫穷艰辛让她感到苦涩。

图片

一天,益西德成像往常一样跟着牧民放牧,她突然发现,藏区盛产牦牛,而且身上会掉落一些细腻柔软的绒毛,这是牦牛身上最纤细的绒毛。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会自然脱落,因为采集异常麻烦,藏民们通常都是等它们自然脱落时,再用手一点点扒下。

牦牛绒结实耐磨、手感糯滑,每年的产出量大约只有100克。这就是母亲让她找得牦牛绒吗?这忽然让她联想到爱马仕、LV等奢侈品牌橱窗里陈列的羊绒制品。

当她第一次接触到母亲口中的“牦牛绒”时,一个想法突然钻了出来。

如果用牦牛绒,会不会比羊绒更保暖,更受欢迎?

在西藏,牦牛绒常常被用来作为帐篷缝隙的填充物,但益西德成已经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她有了建立一个牦牛绒产品手工作坊的想法,但她很清楚这条路意味着什么:“我做了这个决定,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开个牦牛绒作坊不是件小事,但德清有的是时间恶补专业知识,从招募员工、到融资、再到生产,她把每个环节看成游戏里的升级闯关,一关一关地挨了过去。

图片

益西德成还找了父亲的旧交Amchotsang一家,希望他们能加入自己的作坊。

然而,这件事情不是和牧民一起吃青稞牧牛就可以的,他们没人相信连安多藏语都讲不好的外国女孩。他们固守着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根本不相信每天都能看见的牦牛绒可以制作成国外秀场的奢侈品。

这个刚刚20多岁的小姑娘,用父亲教她的藏语不断地与牧民沟通,有时一直聊到凌晨,但没人相信她能坚持下来。

一年后,桑吉夫妇成了益西德成的第一批员工。益西德成用了7个月的时间,把桑吉和他的妻子从不识字的牧民培训成仁多玛乡第一批会编织、甚至会英文的员工。

图片

“在认识德清之前,我是一个没上过学的牧民。现在会使用电脑,还会一些简单的英语,近几年还会出国转转,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桑吉说起来,无比感激。

图片

2008年,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德清的厂房终于建起来,德清给它起了个简单的名字——诺乐,“诺乐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这个单词指的不仅是单纯的物质财富。”

益西德成和未婚夫、桑吉夫妇去东南亚学习纺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

牧民妇女们不擅长纺织,对艺术性的造诣甚浅,德清便一点点地看书学习纺织的每一个步骤,尽力弄明白每个环节的技艺难点,再把自己所学手把手地教给她们,她还请来了尼泊尔的纺织大师为作坊教授技能。

图片

自作坊成立起,资金来源一直是益西德成面临的最大挑战,房子、设备和培训的投资非常有限,在面临没人投资的窘境时,德清在妈妈的帮助下拿出了自己的积蓄。

对她而言,这个作坊,既是向藏民证明自己的证据,也是一场人生的赌博。

图片

手工作坊的制作工艺复杂,节奏很慢。纺线、两线合一、穿经线、纺织、检验、熨烫、修剪……机器上垂直的线超过四千根,都是手工一根一根穿上去的,并且不能有任何一根发生错位。

图片

每个工人都能尝试各个工序,然后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也有熟练工在几个工序中随意切换。根据技艺高低、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领取不同的薪水。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总是要花些心思去做的。益西德成信奉一句话:“有时,少即是多。”

图片

在找产品模特时,德清出人意料地挑选了自己的员工——一米九的染色部员工万代。

万代身上有藏民独特的野性和帅气。果然,万代在拍摄了几组产品图之后,红到了法国。后期有法国的合作商访问工坊,染色部是必去参观的地点。

图片

图片

她的产品模特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工人,摄影师就是她自己。

诺乐真正征服欧洲市场,益西德成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她不再是只关注拍纪录片的电影系毕业生,现在的她除了要算清每一笔账,还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商人。

益西德成坦言,自己然而经常会被问:“为什么made in china还这么贵?”

这个人人都觉得充满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在益西德成眼里是合理支付薪酬的社会化企业。她曾说:“即使不赚钱,我也要维持工厂的可持续经营。”

图片

起步的第一年,益西德成收到了300多个订单。现在,她的牦牛绒成为爱马仕、浪凡和海德·埃克曼等品牌的指定生产商,生产出的产品价位在数百至上千欧元不等。益西德成坚持工厂只雇佣当地村民。现在已经有上百位牧民受雇于诺乐,工资也变成原来的好多倍,生存环境也在一点一点改善,现代气息渐渐涌入了古老的高原,好多人想进也进不来了。

图片

工厂员工合影

工厂里的职工还会举行篮球赛,女职工也开始学会下载app了,这一切的变化,都是益西德成带来的。

如今,33岁的益西德成,和她的藏族男友生下了三个女儿。益西德成形容她们像一股“小龙卷风”,飘到哪里便席卷全场。

图片

十一年前,这位美国女孩背着相机,千里迢迢从大洋彼岸来到仁多玛“寻根”,十一年后,她终于在此处安家、落户、扎根。

图片

益西德成说:“我从来不想回到20岁,因为现在,才是最好的自己。”

当她安然看着远处自由奔跑的女儿们,她不知道,她们会选择怎样的人生。不管他们选择草原还是纽约,这里是永远是家。

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追求匠人精神。然而不少人虽然有很多想法,付出实践的却很少。真正的匠人,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纵使深知会经历万般的困难,但为了追求极致,他们依旧会排除万难。

一条围巾,让益西德成改变了一片土地。她不仅温暖了每个人的心灵,也感化了所有追求匠人精神的有心人们。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