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被批评是因为考试得了 99
(班里其他人都是100)
高中三年年级前十,
高考失利觉得天都要塌了;
大学被调剂到 哲学系,
大一一年心如死灰;
大二决定出国:我想去 法国,
家人想我去 美帝读金融...
如何选?
这不是假设,
而是杨姐5年前面临的真实人生选择,
想知道她选了哪个吗?
先不告诉你们。
其实作为一个从小成绩中不溜的人来说,真的蛮难理解拿“满分”是什么感觉,直到听杨姐说她小时候错失第一个100分时心里巨大的落失: 那1分就像凭空打开了一个无底洞,你再填别的任何东西进去都是不完整的。
“最好的”还不够,
要是“完美的”才行。
Quora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How many hours do 4.0 students study per day?(要得到4.0需要每天学习多长时间)
排在第一名的回答是:
Don't let 4.0 ruin your university!(别让4.0毁了你的大学)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Quora,比起回答问题,这里更像是一个阐述自己观点的地方。
Kayee Tong
MD at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VP Operations at Cryptoexchange, Inc
“在大学的头两年,我都拿到了4.0,代价是每天学习4-7小时。”
要拿到4.0就意味着你要专注于最细节的部分,每一个教授的偏好、每一门课的作业、课前阅读、每一门考试花大量时间准备; 这一切都意味着牺牲其他(社交、睡觉、课外活动)。
第三年开始,我专注于商业,从我获得第一份来自真实世界的经验后, 我开始意识到4.0的成绩是多么无用!
我每天用1个小时学习,成绩在3.9左右。现在换我来问你:和其他候选人相比,你所拥有的4.0究竟能带来什么真正的价值?
你擅长社交吗?你能带来有价值的联系人吗?你是领导者吗?你能在短时间内最高效得工作吗?(当我不再争取4.0时,我发现自己拥有了这些特质)
事实上,很多名校、名企反而会拒绝那些4.0的学生。
某些人会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赚取相当无意义的分数,在最健康的年纪牺牲健康,把时间花在高难度的课业上,这也是最讽刺的部分:越难的课程实用性反而越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会拒绝只有4.0分数的候选人,他们会给学校带来的只有 负面价值!
Andrew Boysen
PhD student at Whart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大多数时候,我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到凌晨2-4点结束。”
我几乎是用A+的成绩开始我的博士学位(相当于4.0),很多时候,从早上8点到凌晨4点我都呆在办公室里,这一点儿也不健康,也分散了你对真正重要的工作的注意力。我意识到自己每天花太多时间在预习下一节课(虽然我喜欢这么做),我没有时间整合学到的知识。
我不建议为了4.0而拼搏。
“名校”光环往往是“名不副实”的
联邦咨询委员会投票踢出了全美最大的大学认证机构
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事业、更好的未来,很多大学在招生时都会给出这样“三好”的承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轻易获得学位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公司正在降低他们对学历的信任,毕竟,大学招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 营销。
事实上,更多雇主已经开始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学费援助来界定高等教育的质量。据德勤报道: 美国约71%的雇主为其工人提供学费,每年花费近220亿美元的福利。
比如: 星巴克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支持其雇员完成学士学位课程;还有全美最大的健康福利公司 Anthem与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合作,为其雇员提供免费且自定进度的学士学位课程。
顶着“光环”的学生越来越多,
宁当凤尾不当鸡头?
最近,一篇来自前藤校招生官的文章也着重分析了为何名校越来越难进—— "In addition to the sheer number of applicants applying, the expectations for candidates have increased."(除了申请人数的大量增加之外,名校对于被录取者的期望也大大提高)
以前收到一所藤校的录取通知书已经足以让人激动不已,现在只有收到全部藤校的offer才值得被人说道。
年仅16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收到全部8所藤校offer
说实话,在这个考试培训满天飞的年代,SAT满分、无懈可击的essay,申请者的“优秀”与否已经越来越难用量化标准衡量了。
“虽然通过认真准备考试来使得分数提高的做法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些申请者真正比十年之前的学生更为优秀,但是,这却意味着平均考试成绩的提高,这会伤害那些没钱获得别人帮助的学生。”
宁当鸡头还是暂做凤尾?
杨姐说: “想想小时候因为错失1分而被批评,这种生活我再也不想经历第二遍了。”
她去了法国,选择一切重新开始...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