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大温店铺
    • 店铺
    • 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登录 注册
  • 移民
  • 留学
  • 地产
  • 财经
  • 时事
  • 社会
  • 美食
  • 健康
  • 娱乐
  • 时尚
  • 教育
  • 科技
  • 法律
  • 生活
  • 旅游
  • 艺术
  • 史海
  • 人物
  • 名车
  • 家居
  1. 新闻首页 /
  2. 移民

    /
  • cover

    华人在美国: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三口之家

    华人在美国: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三口之家 【从2011年开始,周焕新一家三口每年都有一次奇特的国家公园之旅,在最炎热的夏季挑战世界最热之地——死亡谷国家公园,在阿拉斯加冰原最危险的冰洞里探险,在西部山林大火遮天蔽日的烟雾中穿行,一次次的历险,好似在生死间穿行,我们来一起听听他们一家的故事……】 周焕新一家三口。 阿拉斯加冰川冰洞探险。 一次次的历险,好似在生死间穿行。 二入死亡谷 每年暑假是我们一家三口人户外旅行的季节,从2011年儿子7岁开始,为了让他更加了解大自然,我们第一次计划是去黄石国家公园,一去就被原始荒凉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于是萌生了走遍美国国家公园的想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走了20多个国家公园了。 死亡谷国家公园漂移的石头。 死亡谷国家公园是美国最热和最干旱的国家公园,夏天夜间气温基本都在华氏100度以上,平均年降水量为46毫米,在太阳灼热的照射下,仅有的这一点水分还会被迅速蒸发掉。夏天到死亡谷本是大忌讳,但由于孩子只有暑假有时间,因此,我们两次到死亡谷都在夏天。著名摄影师云漫听到我们第一次到死亡谷的经历后,在今年我们计划第二次又去死亡谷时,他说:“你们疯了!” 2013年第一次去死亡谷的可谓是个“无知无畏”的经历。行前做计划时发现,死亡谷里漂移的石头(racetrack)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摄影爱好者,那是一片干涸、平坦的湖床,湖床的粘土已龟裂成无数的小裂块。那里的石块会自行缓慢移动,从而在湖床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轨迹。 虽然我搜到的各种资料都显示,不建议7-8月份去跑道干湖,因为,夏天太热,来的游客很少,国家公园派出的巡逻人员也少,从公园的访客中心到里面有一段27英里全是石头路,非常危险,万一遇到险境,几乎无人可以帮手。但我们还是不死心,到死亡谷的第二天一早,带上干粮和水就出发了。 我们计划把车开到27英里入口处,那是一个火山口边上,到那看看路况再决定去或者不去。我们家就这点好,属于户外冒险家庭,出去旅行意见完全一致,就算再危险也一样。当我们把租来的SUV车开到路口时,看看路好像还可以,虽然地面温度达到120多度,但我们还是决定往里开。 往里开了几英里,也没觉得有什么危险,于是松了口气加速前进,以20英里的时速向目的地进发。当然这一路上,地面的石头很锋利,车非常颠,人在车里就像坐在按摩椅上一样被震个不停,车上所有东西都被震下来,我放在车上充电的iPhone4手机被震得最后关不了机了。 Google地图上显示3个半小时到了路程,我们2个小时就到了。 到了跑道干湖,我一打开车门,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烧过的油味,我在想荒漠里怎么会有油味呢?下了车,走到车后面,我吓了一大跳,车子后面两个轮子的挡泥板上沾满了油!车子避震系统往外滴着油。完了,车要坏了!我猛然想起了在访客中心工作人员给我们的告诫:不要进去,发生意外,没人帮你! 根本不可能再去找那会动的石头了,也没敢告诉家人,我匆匆忙忙拍了两三张照片,就往回开。来往没有任何车,手机在国家公园根本没有信号,如果车坏了,我们就困在沙漠里,那真是叫天天不宁,叫地地不应!我小心翼翼地以每小时5-6英里的速度开着车,可以说是慢慢地“爬”。 5个多小时后,终于“爬”到了公路边,可车还在不停地漏油。我们好似从鬼门关上走了一趟回来,出来后径直朝向东南狂奔,奔向死亡沙漠中的生命绿洲——拉斯维加斯。 冒死闯了死亡谷,可没看到会移动的石头,这几年一直是我们家心中的遗憾。于是今年暑假我们再闯死亡谷。今年,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租了吉普车、卫星电话,用了五天时间,逛遍了死亡谷国家公园每个角落,还看到了移动的石头、传说中的灰狼与野驴。回来后不久,10月18日,死亡谷公园因千年不遇的严重雷暴雨引发山洪,我们看到国家公园公布的视频,山洪把我们熟悉的地貌全冲毁了,改变了许多景观,还产生了新的河流,这就是大自然力量。 每到一个国家公园,周焕新的儿子James都宣誓成为少年巡山员,保护环境。 阿拉斯加冰洞探险 2014年暑假,我们决定去阿拉斯加,那片神秘土地上的野生动物和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消失在大海里的冰川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冰洞,大自然鬼斧神工在阿拉斯加造就很多地下美丽冰洞。但任何季节,冰块随时可能因为冰川每天的移动而坍塌,有不少探险家、冰川健者葬身于冰川和冰洞,因此,国家公园没有提供这个项目,一般也不建议大家去冰洞。但当我看到冰洞晶莹剔透的照片后,还是非常神往。于是,我决定找专业人士带我们去冰洞。 探险冰洞我选择在Wrangell-St. Elias 国家公园,见到向导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我们签下“生死状”。带你们去探险冰洞可以,发生什么意外,后果自负!我们当时并不知爬冰川、探冰洞有多危险,不签就不让去呀,这个计划做很久了,不可能不去啊,签,当然签了,后来回想起来才感觉到,这一签就等于把全家人都推到了生死前线。 穿上冰爪,带上冰镐、安全帽,我们出发了。冰川表面被太阳晒得在融化,在上面每踩出一脚都会陷下去,深一脚浅一脚,我们步履艰难地往前走。 Wrangell-St. Elias 国家公园由于交通不方便,进入的人很少,挺荒凉的,在茫茫冰上爬了一大半天的,也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和向导四个人了。 冰川上健行,向导反复交待,你们一定跟我的线路走。因为夏天冰川融化后,水流行成很多暗洞,冰川还有裂缝,掉下暗洞和裂缝里,就有生命危险。遇到冰面比较松的地方,向导也要用冰镐刨一刨,确定冰面结实才敢走。有时有裂缝的地方我们要跳过去,向上爬时,要用冰镐凿固定点爬上去,走冰川还是蛮吃力的。我们走了2-3英里,终于爬上一座冰川,在上面一边吃自己带的午餐一边欣赏美景,之后向导决定下冰川,探冰洞。 冰洞在冰川的下面,下山没有路,我们就用两脚蹭着一步步慢慢滑下来,到了冰川脚下,我们看到远处有一个洞口。 冰洞就在眼前了!我们兴奋极了往前行,却被向导叫住了。他让我们停下,穿上防水衣、戴上安全帽,然后让我们在离洞口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等着。足足等了有10分钟,我看向导的神情紧张,但不知他在紧张什么。 10分钟后,他跟我们说,我喊1、2、3,我们四个人一起跑进洞了,进洞后还要跑,我停下来的时候,你们才能停,知道吗?好!于是,在他的命令声中,我们四个人一起跑进洞里。进了洞,我看到一个45°向下的坡,很多地方还流着融化的冰水,下面很黑,什么也看不见,我看着都害怕。向导说,我们要下去,才能看到冰洞神奇的蓝色。 于是,借着洞口微弱的光线,找着没有水的地方往下爬,终于来到冰洞的下面。当我抬头往上看的时候,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我看到了冰洞上方覆盖的冰川,这是我这辈子都没见过的梦幻般的蓝色,一??种我无法用语言表述的蓝色!我兴奋地用相机记录这个美妙的冰洞。 阿拉斯加梦幻般的冰洞。 15分钟后,我们爬了上来,要出洞时,再次被向导拦下,又等了10分钟左右,在他1、2、3的喊声中,我们四人一起跑出了洞口。 出来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我们进洞、出洞都要等10分钟,还要四个人一起跑进、跑出?他说,其实进洞和出洞是最危险的,你没看到洞口一直有水在流下来吗?冰川融化,上面很容易有大冰块砸下来。 “我要保证大家是安全时才能往里冲,时间越短,被砸到的几率越小,我带过别人探险,但是从来没像你家这样一家老小全来探险的,你们的安全我更上心。”原来如此,怪不得进洞时我看他神色那么紧张! 穿行国家公园森林大火 2015年的暑假,我们又出发了,与往年不同,今年我们在住宿安排上给自己一个挑战,一晚住酒店,一晚在营地露营。 8月中下旬我们到了华盛顿州,正逢森林大火。我们从Mt.Rainer国家公园开出来时,蓝天白云黄色的野草,风景美得像一幅画。在开到一大半后,就看到天空从蓝色变成米色,在从米色变成青色,接着,迎面而来的就是大雾和烟尘,汽车的空调里吹出来的都是烟味。我们开始不知是怎么回事,当我们到了Pullman时,把车停下,一打听,才知道艾奥瓦州、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三个州交界处发生森林大火,因烟雾太大,当地政府都建议民众尽量不要外出。 俄勒冈州Painted Hills公园五彩石。 当我们南下到俄勒冈州的火山口国家公园时,由于森林大火,还是无法露营,只好在离公园30英里外Klamath小镇找个汽车旅馆。晚上安顿好家人,我带上摄影器材,准备到云漫大师在火山口NP拍过银河地方,拍一张自己的作品。 当我把车开出旅馆时,看到油箱的油只有1/3左右,我想,可以在公园的油站加油。可当我晚上10点来到公园加油站时,工作人员刚刚把油站关了。任由我怎么求她,她只撂下一句话:你明早6点再来吧,一踩油门便消失在黑暗中,剩我一人在空荡荡的油站里,望着油箱里还有1/4的油,想着:要么开回酒店要么继续山上冒险一搏。 由于只计划停留一个晚上拍银河,只有继续前行。当我到达拍摄地点时,眼前的景象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大风伴随森林大火的浓烟让人站不稳睁不开眼,更别说拍银河了。当再次启动了车时,又出现了一个更沉重的打击:车上的油己少于1/4了,可以开回酒店,但明天的油已经不够开到油站加油了,怎么办? 急中生智,我靠“溜车”来省油,下山时一半的路程我都关掉空调,打开车窗,不踩油门,只在车子快要停下来时加一点点油来溜车。在黑漆漆的山路上开着窗,吸着浓烟,瞪大被烟呛得流泪的双眼,在音乐陪伴下,我驾着Jeep开始了在Crater lake NP最艰苦的旅程,半夜2点终于回到了酒店。第二天早上一家人用我最新创的“溜车”绝技向加油站方向溜去,最后红灯亮起,在没有用完最后一滴油前终于开进了加油站! 火山口湖国家公园。 周焕新半夜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国家公园Mountain Rainer拍的银河。 (图片均为周焕新提供)
    time 9年前
  • cover

    不用再奔波!加拿大在中国设更多签证中心

      加拿大移民难民暨公民部长麦家廉(John MaCallum)透露,他将于8月份访问中国,这次访问的主要议题是希望在中国设立更多加拿大签证申请中心,方便中国公民申请签证到加拿大旅行。   麦家廉表示,申请加拿大临时居民访问签证的中国公民不断增加,来加拿大旅游和探亲访友的中国公民人数大增,为了让中国公民更方便申请加拿大签证,联邦移民部有意在中国授权设立更多签证申请中心,因此他将在8月份访问中国,与中国政府商谈此计划,希望能够达成增设签证中心的协议,有关详情将在8月访问商谈之后公布。   加拿大政府从2013年开始设立加拿大签证申请中心,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各有一个签证申请中心。   据加拿大签证申请中心介绍,签证申请中心是专为申请临时居民访问签证的申请人提供签证申请相关信息及服务的机构,申请类型包括访问类、学习许可和工作许可,以及为加拿大永久居民提供旅行证件申请服务。   签证申请中心未被授权提供或是解答有关加拿大永久居民申请以及加拿大领事服务的相关信息及疑问,其中包括技术移民快速通道,在线申请协助,加拿大公民事务以及其他有关于申请表格,辅助文件或申请程序的建议。
    time 9年前
  • cover

    为了保住中加双国籍也是拼了 内含方法

      谎报遗失枫叶卡及中国护照   有些中国移民来了加拿大之后,为了仍保留原居地所获的方便和福利,他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包括在入籍加拿大前,报失旧有中国护照,便是目前较流行的方法之一,但这个方法要同时报失枫叶卡,令自己手上能持有新旧两张枫叶卡,才可达到最大效用。   这种方法在一些中国移民的圈子里,早已非秘密,做法是在申请入加籍前,申报丢失枫叶卡和中国护照,分别向中国与加拿大政府领取两个新的证件,将旧中国护照上的加拿大签证移到新护照上,同时保留两本中国护照。   在枫叶卡的处理上,在因「报失」而获发新枫叶卡后,申请入籍时将旧的枫叶卡交出,保留有效期较长的补领新卡。   入籍加拿大,拿到加国护照后,当事人手上就有一本已报失的中国护照、一本获补发的中国护照和一张获补发的枫叶卡。   当这人要回中国时,他不会用刚领的加拿大护照去申请签证,避免中国领事馆将他的中国籍取消,此时他使用获补领的中国护照,以中国人身分进入中国。   当他离开中国时,他向边检人员出示他的中国护照及枫叶卡,以证明他有合法进入加拿大的证件。   但他不能于此时出示加拿大护照,因他的护照上并无中国签证,没理由可进入中国,而且手上还有中国护照,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同时出示两本护照,就自招麻烦。   在补领的枫叶卡5年期满后,若还想继续用两本护照进出中国,就要取道香港,再不能直飞,直至那补领的中国护照期满为止。有曾「补领」中国护照的中国移民说,现时新发的中国护照,有些有效期长达20年,而非以前的10年。   保住中国国籍方便多   中国移民想方设法继续保留中国公民的身分,就是因其便利性。持有外国护照在中国的银行、旅馆,甚至某些旅游景点(尤其是西藏地区等),是受到限制的,最近广西就重提,持签证回中国的华侨,即使回家或入住国内自置物业,均须在抵达后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备。   而中国人最看重的房屋问题,外籍华人难以在华买房子,原因是房屋贷款和过户更改手续非常繁琐。   同时,在中国找工作对外籍华人来说也不容易。请外国人是个技术活,手续复杂极耗时间,需要通过12个工作流程,不仅对求职者有要求,对聘请的公司也有复杂的要求。通常,只有符合一定规格的大公司才能聘请外籍华人。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籍华人在中国的工作机会。   即使符合以上要求,成功找到工作,外籍华人想要续签中国签证,首先需要离境,之后再重新申请入境。每次签证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而且,不论去到哪里,都要拿护照。   如果继续能保住中国国籍,也就能保住中国身分证,不管订机票,酒店和火车,都非常方便。而且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华人,尤其是有子女的,还要头疼孩子上学的问题,虽然你看上去像是中国人,但没有中国身分,只能够享受外国人的待遇,孩子上学,只能上天价学费的国际学校了。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华人在国内工作20至30年后退休了,一旦入了外国国籍, 他之前在中国积累下来的退休金以及国内的社保、医保福利是否能够保留,这是很多人会很担心的问题。因此,很多中国移民就自辟蹊径,冒上犯法之险,采用「报失」、「补领」证件的方法。   补领枫叶卡 5年逐渐多   根据向加拿大移民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要求更换或者更新枫叶卡的移民,从2011年到2015年9月为止,虽然其间在2014年曾经下降,但总体人数每年皆在稳定地增长:在 2011年,合共达到145,2478人次,2012年,154,421人次,2013年,237,909人次,2014年,183,197人次,2015年9月份为止,已经有164,003人次,在过去5年间总体增长率已经达到12.9%。
    time 9年前
  • cover

    移民这件事上 我们跟超级富豪到底隔着多深的沟

    生活在温哥华的我们对于各种移民啊,富豪啊都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据统计在中国280个富人中,12%的人有境外护照、绿卡或者境外永久居留权。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最多的国家。根据来自签证咨询集团和移民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显示,26%的中国人有居留海外一年多的权利。那么这些中国移民中有多少是普通人,多少是富豪,有又有多少是超级富豪呢?普通人,富豪和超级富豪对移民地选择的标准又有什么不同呢?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富人移民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吗?答案是“会!”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中国富人移民到外国呢?在外国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更好的教育是主要原因,接下来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胡润百富与汇加顾问集团合作进行的这项调研从去年开始,发布《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报告。调研组访问了近300名中国高净值人士,均为资产千万元以上的“富豪”。   这些中国富豪的特征包括,平均年龄40岁,近六成年龄在31岁到45岁之间;平均拥有3000万资产,其中拥有1 0 0 0万- 5 0 0 0万资产的占比57%,更有4%的亿万级富豪;近九成的富豪已有子女。   《白皮书》显示,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为最受中国富豪青睐的移民地前三名。与去年相比,美国整体上升较快,占据前十榜单的半壁江山,还包括西雅图、波士顿等。受移民政策紧缩影响,传统移民大国加拿大下滑厉害,不过温哥华、悉尼、多伦多、墨尔本依然在前十榜单里。   具有华人社会优势、医疗系统高效的新加坡此次排名上升,跻身第十名。另外,有“购房获身份”项目、较容易取得永久居留身份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也新进入T op25榜单里。   中国的“巨富”,也就是可流动资产在2- 3亿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更偏爱移民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美国、加拿大则是覆盖“各层次”富豪的主流选择。   税务原因为主,“移民不移居”   在《白皮书》涵盖的平均财富为3000万美元的富有人群中,移民地的教育资源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这个阶层的富有人群依然看重环境、食品安全、医疗条件等基本因素。而对于更富有的超高净值人群而言,移民地的居住环境和教育资源等基本面因素,已经不是首选考虑因素。 “超高净值人士在移民问题的考量上,和一般富裕人士或者中上阶层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因素是移民地的税务政策。”李文修指出,由于这类人群的资产规模庞大,且一般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所面临的税收和法律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做移民决定之前都会把相关问题放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富豪移民有一个特点,移民不移居。这些人群通过“投资移民”等方式获得别国绿卡,但依旧保留中国的身份和护照,“生意、生活圈子主要都还在国内”。移民后,大多数富豪认为自己的生活变好了。《白皮书》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移民后的生活状态比在国内好,只有6%认为不如国内。移民最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37%的受访者承认,移居后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变得更自信。23%的人认为自己享受到国际化的自由度。21%的人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不过,富豪移民后也面临不了解当地税收政策、不懂当地语言等障碍。   富人扎堆的温哥华   因为加拿大还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的海外税务制度,导致温哥华拥有“各层次”富豪。这么多各种层次的富豪,对温哥华的整体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举个栗子给大家尝尝,在列治文,可以吃到中国之外最好的中餐。   为什么呢? 因为中餐厨师,是技术移民的主力之一。这些中餐厨师,很多都是第一流饭店的主厨。来到温哥华,这些人如鱼得水。   温哥华的中国人,有钱并且集中,近百万华人,其中一半是富人。有钱的中国人吃中餐,必然追求最地道、正宗的,因此,温哥华的中餐行业,不需要做洋人的生意,光是服务中国有钱人已经忙不过来。也就不需要为了适应洋人的口味,而对中餐进行西化。而反观其他北美城市,中国人以留学生和打工一族为主,下馆子的机会不多,华人数量虽然可能多过温哥华,但是消费力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餐饮市场,中餐馆做西方人的生意,改动口味在所难免。   最为离奇的是,很多中餐馆,由于不做洋人的生意,干脆把英文也省了,一进门,从招牌到菜牌,一水的方块汉字,从伙计到后厨,一句英文不会讲。   因此,2013年夏天,1000多个洋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种族歧视大游行,他们抗议道:满街的商店餐厅,一个英文也没有,店员也只讲中文,我们受到种族歧视!强烈要求立法,规定各商家必须使用带有英文翻译的菜单和招牌。市长和议员们什么态度?官方答复:商家做谁的生意,是商家的自由,印不印英文我们管不着。   普天之下,洋人抗议华人种族歧视,2013年,温哥华是有史以来头一遭。
    time 9年前
  • cover

    为加拿大做些什么?移民后还带着国内的那种戾气吗

    昨天上班,在17路公车站候车,左等右等,公车就是不来;踮起脚尖、拉长身子朝远处瞭望,公车还是无影无踪。一算恐要迟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越想越晦气,心中不免焦躁,“国骂”在肚皮里暗爆。 "等了这么长时间,巴士还不来,TTC这么经常这样子! " 我口头蹦出来的,却是这种伪饰了的抱怨,在人前可以说得出口的。 "Yeah, It happens", 那位同样候车的人, 淡定地应了这么一句。 我不便再吐怨言。 熬到公车来了,心急火燎地跳进去。车子在warden地铁站一停,得赶紧换乘地铁,我连忙下车 ,在步行阶梯上拥挤的人群里左穿右突。忽然,听到背后不客气地飙出一句,"what's wrong with you ?" 发迹于国内,一直蜇伏着的那团戾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我斜眼一瞥,原来是一个黑白混血,头发曲棍状的中年女人。既然她不善,卿何须礼,本能地就想回击。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法,便扭转脖子瞪起眼,直盯着她, “如今世界究竟谁怕谁”,这是前奏。 其实在公共场合,移民十数年,我有幸看到的市井人物对仗戏码,只有二次,而且玩的仅仅是嘴上功夫。 话说看到的第一次嘴仗: 一个南美妇人,不知因何事而恼,在公车上飙着海豚音叫阵。满满当当的一车厢人众,大家却静俏俏的, 无人对阵,也无人开劝。此南美妇,也就像慢慢泄气的皮球,渐渐消声遁音,归于沉寂。另一仗:卖力出场的主角,也是一位妇人,看样子也是移民,也在公车上。她下了车还秉承余威,在公车一溜烟开跑之后,犹听到她的厉声叫骂,远远尾追而来。然同样地,车上车下,也一直无人陪她对练。 无人合练的嘴仗阵形,细究此间意,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至于男人和女人在公众场所阵前对擂的,即使是小吵小闹,各逞嘴功,我尚未遇到一例。年前,有人网上发帖,列出这个国家应该拒绝接受叙利亚难民的几大原因,其中一条居然是穆斯林对妇女不够尊重,孰料应者云集。“好男不跟女斗”的风尚,或源此现实版民风。 热闹好看的民间武打? 如果脾气一上来,武戏一开场,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假如有人报警,警察一到,麻烦像狗皮膏药一样粘来,你要如何收场?可要“眉间心上费思量”了。 所以日常生活里的愤怒鸟,此地已少见。那么,何苦演出上述二位妇女朋友的模仿秀,把眼睛翻滚成卫生球, 嘴皮吐出成串的口孽? 因此,对那二杆子黑白混血女人,瞪她一眼而去,是我的不二选择。 虽然作如此之想,毕竟觉得无辜缠上一点晦气。在地铁上,步行阶梯突发现场的场景,还在心间脑海翻腾着,不曾离去。我或许可以叫她"shut up",叫她知道“老子不是好欺负的” ;或许还可以,弱弱地问一句," did I bother you ?" 让她无言以对,自感无趣;或许干脆说声,“I‘m sorry”,也不丢份,况我无意中确实挡了她的道。说声对不起,在这里,大概无人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只怕有人还觉得这爷们好一副绅士派头呢 。 事后诸葛亮的头脑,正在沙盘推演,妙招迭出地演绎着对决敌妇的江湖剧,忽然注意到从车厢那头走过来一个印巴男人,在我一步之外停住。他寻找着什么,眼光投向坐在窗口边的一位白人妇女,用命令的口吻,不带一丝笑容地说,“我要坐窗口” ,又添声强调了一遍,“我要坐窗口” 。 那声气,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分明是强人所难 ! 换了我,让他吗?我的一点英雄气即时被弹出,立即抖擞精神朝那白妇看去。只见那妇看了印巴人几眼,稍一迟疑,不置一言,微微一笑,站起来,离开窗口,蹬着“人字拖”讪讪而去。 这时我才注意到,这个印巴人手里杵着一根棍子。大概眼睛不好使,我想。待他一屁股坐在窗口位,又听到先前就在他傍边座位坐着的妇女说,“我不知你是盲人,你还好吧?” 那印巴人说,其实,他也不那么盲,只是视力有点问题…. 也难怪,他从过道过来时,像正常人一样,我当时可没有觉出异样。 邻座的妇女友善地跟他聊着天,间闻笑声。她下车时,还热情对印巴人说声“take care"。 这一出地铁戏,让座妇女的谦就,邻座妇女的善意,让我在等车时发端,在步行阶梯上发酵的那点戾气,立马“图森图样破”。 地铁很快到百老汇地铁站,我下车后,急忙向停有街车的月台走去。看到人流全部涌到步行阶梯的那端,正在拾阶而上。原来是步行阶梯傍边的自动扶梯停了。 只听守在自动扶梯入口处的一个黑人妇女,对着人流高声问,“anybody speaks Chinese?” “anybody speaks Chinese?” 一看情形,原来二女一男已经封住自动扶梯入口处的两端,扶梯中间坐着一位华人老妇。 扶还是不扶不是个问题 我停下脚步。黑人妇女对我说,这位华人老妇刚刚跌倒在电梯上,你去问她哪里疼?感觉怎么样? 看来,这二女一男是与TTC 有关的人员。 我走过去,低头问这老妇,哪里疼?老妇坐在电梯上,笑着说,这里有些疼…,看来无甚大碍的样子。她说的是广东话,再说下去我已不甚了了,就对黑妇说,她说广东话,我不明白。 她立即再对来来往往的人流喊话,“anybody speaks Cantonese? ”,一个胖乎乎的华人女士匆匆过来,开始用广东话问那老妇….. 我转身离开。刚才看到的场景,却一直回闪着。华人老妇在自动扶梯上摔跤,电梯立即停运,三人守住入口,防备不知情的人踏上电梯,以利老妇安全….. 对跌倒老人,我们在医护机构通常的做法是, 在受伤情况不明之前,不宜扶起老人。我们会在原地问老人哪里疼,撞到头部没有?能不能移动胳膊和腿?看有没有外伤?在这基础上再决定如何扶。 这些守住电梯的人员,虽然不是医护机构的,好像也在这么做着前期工作,可能与他们平时训练有关。下一步,我猜想,如果华人老妇没有明显大碍,他们会联系华人老妇的家庭,叫他们密切观察,让老妇看看家庭医生,情况不对送急诊....,如果觉得老妇骨折了或者撞了头并且头部疼痛,他们可能会打911, 让救护人员直接送急诊.... 这番预期应在情理之中。时移势易,这位华人老妇摔倒在加拿大,有二女一男即时构筑防护线,她的亲人们应稍可安心。 相较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那片古老土地,那种“扶与不扶” 的是非不断和堕落在道义底线上的算计与攻防,这二女一男守护老妇的场景,看在我这个异乡客的眼里,成了一片最美的风景。 这种美丽的人文风景,只要稍加留心,随处可见。我经常乘公车,随时可以看到街车司机和乘客帮助陌生的妇人,为她把婴儿推车抬上抬下;也不难听到公车司机操练起单口相声,为的是逗乘客愉快,而乘客或一唱一和,或微笑以待的;公车上,留有为老人和轮椅使用者的专用座位和结构设计;公共厕所,也有供坐轮椅的残疾人使用的专门设施……. 而我所在的医院,政府官员与企业高层,有名记者与著名学者,跟街上生病的流浪汉一样,住同等病房,享受同等的医疗对待和医疗服务。我们这些医护行业工作者,还被经常教育着有关的“Respect ,Dignity and Courtesy”…… “人民公仆” ? “特供食品”? “高干病房”? “特别专家服务” ? 即使引经据典地解释,高谈阔论地开讲,不知这一方水土的宝宝们理不理解?懂不懂得? 此种人文风景,是否从中可以看到芸芸大众的品行和风度?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品格和追求? 在这样的社会框架和人文环境里,深刻领会“抓大放小”的精神,你的戾气从何而来,欲往何处? 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有时,你是否会默默地想到肯尼迪的那句名言,“不要问这个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自己,可以为这个国家做什么。”
    time 9年前
  • «
  • 448
  • 449
  • 450
  • 451
  • 452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加拿大移民拒签率飙升!华人申请配偶担保遭拒
  • 封面
    华男被移民局拘5天后上吊!留下一张手写字条
  • 封面
    40岁后来加拿大 现状说实话不乐观
  • 封面
    “我是坏人吗”?印度女子自曝爱加拿大不想回国
  • 封面
    加拿大多位省长呼吁扩大移民权限!遭反对!
  • 封面
    加拿大移民部重大改革!“拒签信”更透明!
  • 封面
    丈夫私通18岁保姆 华人三娃妈出国闯出一片天
  • 封面
    加拿大移民项目 调整资金要求!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客服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