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加拿大移民妈妈拼命融入"白人中产",被孩子一句话点醒!

Sun Jul 06 2025 00:38:07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

一位移民妈妈在加拿大生活了30年,却始终不认同自己是“加拿大人”。她曾经因为口音被嘲笑,努力适应、改名。直到孩子的一句话让她明白,其实,“归属感”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成长,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根,才能扎进这片土地。

imageimage

图源:X@CarlaBeckSK

1990年,Magdalena Olszanowski和父母带着一个行李箱,在隆冬时节从波兰华沙移民多伦多。对她而言,一直是一个住在加拿大的波兰人,而不是一个加拿大人。

但Olszanowski的两个孩子出生在蒙特利尔,他们从小就把这片土地视为唯一的家园,与她为自己设定的“局外人”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孩子察觉到了她内心的矛盾。

尤其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连任期间,九岁的孩子开始质疑家中多年来对“加拿大身份”的负面态度,他们第一次如此直接挑战对“加拿大人”身份的排斥。

“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

晚饭时,九岁的孩子这样问她,“我们是蒙特利尔人,我们是加拿大人。”

这句话让她浑身一震。Olszanowski努力想解释,作为波兰-希腊裔犹太人,如何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与传统,但这些“解释逻辑”,在孩子单纯直接的发问下,忽然显得那么苍白。如果做加拿大人真的那么糟糕,那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image

图源:51记者拍摄

Olszanowski说,刚移民加拿大时,她的英语不流利,对加拿大文化一无所知,也完全无法想象这里的寒冷程度。最重要的是,无法理解这个国家要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的家”。

当时她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受到的“欢迎”也并不友好。

移民遍布的城市成长,她感觉“做一个加拿大人”,就意味着得活成白人中产的模样。要有一个不会被念错的名字,英语要没有口音。

11岁那年,她要求父母把名字正式“英语化”;但十年后又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她一边拼命想融入这个社会,一边又厌恶自己想要融入的文化。她的父母也无法为我指引方向,他们自己就深陷“文化适应的压力”中,挣扎着去适应这个新世界。

2011年,Olszanowski搬到了蒙特利尔,并成为一名母亲。从那以后,身份与归属之间的距离,似乎又拉近了一些。魁北克给了她一种新的身份:“非法语母语的母亲”(allophone mother),这成了如今最深的认同。

image

图源:51记者拍摄

为了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与语言,她必须努力适应它。这种“努力去理解”的过程,其实正是当年来加拿大时苦苦期待的“归属感”,多年后她才明白,这必须亲手培育。

Olszanowski看着自己的孩子轻松自如地交流,意识到做一个加拿大人,不等于盲目的民族主义或贴在车尾的口号,不等于忘掉自己的过去,反而是要学会将曾经经历的排斥、标签化、文化被抹除的痛苦,转化为教育孩子对抗仇外心理的工具。

她开始理解,“属于这个国家”并没有标准答案。归属感,就像植物,需要不断的“异花授粉”才能繁茂生长。她也感谢孩子们用新的眼光让她看清——原来,一直试图逃避的这片土地,其实早已在周围悄然开花。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精彩评论:

     a 语言不好文化不同,放弃了 - 我也想融入 [10] (2025-07-05 13:59:32)
     a 按一个社会或社区的规则生活/行事就是融入 - 按口音或社交圈即便在母国也难 [11] (2025-07-05 14:05:12)
          b 努力学习英语语言和当地文化这就是融入,否则来这里混吃等死 - 经纪的好朋友,小地主 [15] (2025-07-05 17:26:20)
               c 都是在华人公司打工,朋友都是华人,认识几个西人,聊天不深入 - 我来20年 [12] (2025-07-05 18:40:55)
     a 来了23年 英语很好 一直在正规洋人公司工作 可以直接英文怼 - 别扯别的 [11] (2025-07-05 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