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知乎时,看到一位女子的自述,让我感到震惊和无语。
她分享了她与前男友的父母相处的经历,这段恋情持续了好几年,甚至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在与对方的父母相处一段时间后,她感到非常头疼。
期间发生的事随便说几件,大家感受一下。
1、马桶事件。
他们家的马桶水箱盖子和马桶圈都不见了。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物品使用久了也会磨损嘛。
但问题是,他们不允许更换,而且舍不得修理。
只剩下马桶的瓷底,没有东西可供坐着使用,所以老两口只能踩在上面蹲着凑合使用。
结果有一天,老太太蹲着的时候脚一滑,整个人摔进了马桶里,摔得尾椎骨折,还被撞碎的马桶割伤身体流血不止。
医疗费用花了一万多,这个钱都不知能买多少个新马桶了。
后来他们不得已还是把马桶换了,不过小区里刚好建了一个免费公厕,老两口又改为使用公厕——这次是为了省水。
结果在大冬天的半夜,老爷子急需上厕所,匆忙跑出去,结果在结冰的台阶上滑倒,手腕和小腿都骨折。
去医院又花了又两万多,这个钱又不知能缴多少年的水费了。
2、净水器事件。
这次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了麻烦,还波及到了楼下的邻居。
也不知老爷子从哪里弄来一个被淘汰的净水器,他不舍得花200块钱请师傅上门安装,却找了一个不懂行的亲戚草草地安装上了。
结果有几天两口子不在家,净水器上的水管脱落,水漏了两天,水渗到了楼下邻居的家。
安装净水器确实省下了200块钱,却赔了邻居2万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据作者描述,她前男友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师,其实他们也不差这点钱,但他们就是习惯了省钱,甚至以自虐的方式对待自己。
前男友本人也不好过,瘦弱的跟猴子一样。
这是一个匿名作者的分享,虽然我们无法证实事件的真实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人。
许多老一辈人由于过去生活苦,即使现在已经摆脱了贫困,也不舍得过好日子。
这导致了两种状态:在个人生活上,他们总是习惯于过“苦日子”;在子女教育上,他们总是热衷于“苦难教育”。
什么是“苦日子”呢?有一个老太太买了一筐梨,因为怕浪费,先挑坏了的梨吃。
但由于天气太热,第二天又有梨变坏了,她又接着吃坏掉的。
第三天、第四天......以此类推,好的梨都烂掉了,她却连一个好梨都没吃到过,胃也吃坏了。
本来是为了节俭,结果省下了很少的钱,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还有一个朋友分享了一件自己“回想起来后怕”的事。
有段时间,他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有一次,他下班回到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饭。
一道菜是肉片汤,味道闻起来怎么都不对,有点酸。
他询问母亲是什么原因。
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没事,她是特意做的醋溜肉。
朋友一想,不对啊,明明是好好的肉,为什么要加醋呢?
经过追问,母亲不得不承认冰箱里的肉已经变质发臭了,但她舍不得扔掉,所以加点醋掩盖味道,还抱怨说怎么就被发现了。
朋友差点气炸,幸亏跟母亲较了真,否则全家五口可能都得进医院。
从网友分享的经历来看,很多父母都有一些又野又搞笑的习惯。
有个年纪很大的老人,在大扫除时扫出了一根烟。
家里没有人抽烟,为了不浪费,他自己抽完了,咳咳咳地抽完了。
之前新闻上还报道过一个上海阿姨,她名下有四套房产,和丈夫两人每月退休金+租金收入总计有两万元。
但是她却舍不得花钱购买一些日常用品,还到处捡垃圾。
结果家里蜈蚣和老鼠一大堆,房子和她本人都散发着恶臭,她的女儿甚至不敢带孩子回来,邻居也因为气味难闻而苦不堪言,只能报警。
很多老一辈的人太过节俭了,甚至是变相的虐待自己。
尽管这让人觉得心酸,但看着他们所忍受的是毫无意义的痛苦,浪费的是本应享受的福气,作为他们的子女,能不感到气愤吗?
再来说说“撕伞”这个词。
最初它只是个笑话:“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要扯破别人的伞。”
但很多父母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自己曾经贫困过,所以相信只有苦难磨砺才能造就成功的孩子。
“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小小年纪不能太享福,温室里的花朵孱弱。”
“以前的人都吃树皮,你们这一代条件太好了。”
从对90后、00后的评价就可以看出,他们没有逃脱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命运。
因此,他们在养育孩子时特别推崇苦难教育。
看过董明珠一段采访,她的儿子放学晚了半小时回家。
问他怎么回事,儿子说自己坐了1块钱的普通公交车,因为那天来的车都是2块钱的空调车,所以他一直等着,等了半小时。
董明珠对此感到欣慰,觉得儿子懂得节约和吃苦。
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那半小时时间里,他是否可以看书学习或者进行体育活动,是否过得更有价值呢?
仅仅为了1块钱,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然而,有很多家长都热衷于这些无谓的吃苦,还美其名曰锻炼。
还有一个女孩提到了过去的一段往事。
高三的时候,她爸爸偶尔会带饭到学校给她吃,但每次会带她到食堂外面吃饭。
那是在炎炎夏日,坐在外面非常热,到处都是蚊子,腿上被咬的都是包,想回到有风扇的室内。
然而爸爸却生气了:“你总想呆在舒服的地方,以后不是每一次都有风扇的,没有风扇的时候怎么办?”
“可是现在有啊。”
最后这句话她没有说出口。
很多孩子也不敢说出口。
他们遇到太多像网友@阿营描述的情况:冰箱里冻得很久的肉,他的父亲总是不舍得拿出来吃,而是每顿都吃剩菜。
有一次在盛夏天,有空调可用,但父亲不打开,他们一家人要喝热茶,父亲说出汗可以解暑。
直到他自己也到了中年,有天他看着自己几乎掉光的牙刷的毛,突然发现这么多年他都是模仿父亲逼迫自己走进了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地。
他不仅失去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也没有成为父亲口中的“人上人”,而是始终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奋斗。
这不是在创造价值中吃苦,而是毫无意义地制造了苦难。
这不是教育,而是折磨人。
中国有句老话,“穷怕了”,所以很多人对吃苦有一种误解。
挨饿、受寒、浪费精力、伤害健康,这并不是吃苦,而是经历贫穷。
你可能比别人更能忍受劳累和贫穷,但你也只是变得更能忍受而已。
举个例子,有个人去买菜,在小区门口的超市看到价格是三块五一斤,觉得贵。
于是他坐公交车去另外一个大超市,但价格更贵,要四块钱。
他又换车去了另一个超市,终于找到了三块钱一斤的,高兴地回家了。
他省下了五毛钱,好像很会过日子。
但这能让他的生活变好吗?他花了很多时间和体力,而且还浪费了路费,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为了省下五毛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将精力放在无意义的艰辛上,你将没有精力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
真正的苦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吃的苦,是能够抵抗诱惑,忍受孤独,保持专注的苦。
真正的苦是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折磨自己。
真正的苦是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自律的苦。
这些才是很多人不愿意吃的苦。
生活中的苦难可能会使人麻痹,被娱乐所迷惑,被懒惰所消磨,最终陷入平庸的生活。
这种情况被称为钝化。
而真正的苦,是一种能够集中精力长时间关注于一个事物的能力。
我们应该吃苦,但不一定非得是经受肉体上的苦,应该是为了一个目标,能够放弃无效的社交,抛弃无谓的娱乐,无论面临任何诱惑都能保持专注。
这种吃苦是一种自我控制力、自律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生已经很难了,就别再白白折磨自己了,将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把无价值的苦看作崇高的境界